气候问题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各国和地区正积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球共34个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投入运行,这些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司法管辖区温室气体排放量、GDP、人口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7%、55%和1/3。
中国全国碳市场在2022年顺利迈入第二个履约周期,截至2022年12月31日,碳配额累计成交量达2.29亿吨,累计成交额达104.74亿元。同时中国七个试点碳市场并行运行,截至2022年12月31日,碳配额累计线上成交量达3.98亿吨,累计线上成交额达106.40亿元。
目前,全国碳市场已纳入发电行业,覆盖全国碳排放量的45%,若进一步纳入水泥和钢铁行业,这一覆盖比例将超过70%。
本报告对2014-2021年沪深A股企业年报文本分析的结果显示,企业对全国碳市场的响应程度在2021年度明显升高。
本报告构建了全国碳市场行业纳入顺序优化模型,针对碳市场计划内和计划外行业模拟分析结果建议,下一阶段全国碳市场扩大覆盖范围时的行业优先纳入顺序为:水泥制造、炼钢、平板玻璃制造、非木竹浆制造、木竹浆制造、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制造、氮肥制造等。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报告对国内外碳市场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了展望。
一、国际碳市场概况
目前,全球范围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主要分布在欧洲,东南亚和北美洲地区,具体包括欧盟、英国、中国、韩国、新西兰、美国和加拿大等共34个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覆盖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左右[1]。
本报告通过成交均价(每日交易价格的均值)、排放覆盖率(碳市场覆盖的碳排放量占该地区碳排放总量比率)、价格波动率(每期价格较上一期价格波动率取平均)、碳排放强度(2021年行政地区碳排放总量/该行政地区2021年GDP)、经济效益(2021年行政地区通过拍卖碳配额获得的收入/该行政地区2021年GDP)和纳入大类行业个数(电力、工业、建筑、交通、航空、废弃物、林业等7大行业中被纳入该行政地区碳市场的个数),共六个指标对比全球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发展情况(表1)。
表 1 全球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总体发展情况
来源:原始数据取自 wind 和各试点碳市场交易所,经作者计算整理。
图 1 2022 年部分主要碳市场对比
本报告对部分主要碳市场2022年表现进行了对比(图1)。欧盟碳市场成交均价和价格波动率在全球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处于较高水平,其他指标则处于中等水平。英国碳市场成交均价在全球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处于较高水平,其他指标则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韩国碳市场成交均价和经济效益在全球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他指标则处于较高水平。新西兰碳市场经济效益在全球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处于较高水平,且已将7个行业全部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美国RGGI碳市场排放覆盖率和纳入行业个数在全球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均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16%和1);加州碳市场则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74%和4)。加拿大魁北克碳市场碳排放覆盖率为78%,相较于全球其他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处于较高水平。
相较于其他全球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国碳排放强度处于较高水平(5.95吨CO2/万美元),全国碳市场成交均价和价格波动率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8.85美元/吨CO2和2%)。
全部内容详见附件